御定道徳经注第八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衆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◎不争,不争处髙洁也。衆人之所恶,谓卑下也。㡬于道,似有道者之善也。居善地,◎避髙趋下,未尝有所逆,善地也。心善渊,◎空虚静黙,深不可穷,善渊也。与善仁,◎利泽万物,施而不求报,善仁也。言善信,◎圆必旋,方必折,塞必止,决必流,善信也。政善治,◎洗涤羣穢,平凖髙下,善治也。事善能,◎遇物赋形,而不留于一,善能也。动善时,◎冬凝春泮,涸溢不失节,善时也。夫惟不争,故无尤。◎水兼上文七者之善,而不争处髙洁,故无怨尤之者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七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◎不自生者,惟生物而不自爱其生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◎后其身者,后(已)〔己〕而先人也。外其身者,薄(已)〔己〕而厚人也。身先谓人,莫之能上。身存谓物,莫之能害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◎私谓身也,后身身先,外身身存,故曰成其私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六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◎谷,喻言也,以其虚而能受,受而不有,㣲妙莫测,故曰谷神。道本真常不灭,故曰不死。牝能生物,犹所谓母也,谓之玄者,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◎言天地自此而生也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◎绵绵,㣲而不絶也,若存,存而不可见也。能如是,虽终日用之,而不劳矣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五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◎刍狗者,结草为狗,用之祭祀,祭毕则弃之,乃最无容心之物也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◎橐龠者,铸冶所用之风之器也。橐者,外之椟,所以受龠也。龠者,内之管,所以鼓橐也。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◎惟其空虚而无屈竭之时,是以动荡而有引伸之妙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◎中者,不偏不倚之谓,即道也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四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◎道本无名,故冲然为衆妙之门,故用之不穷,而莫能盈其量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◎渊,至深之处也,道为万物母,故曰宗。挫其鋭,◎心出而入物为鋭,故当挫之。解其纷,◎物入而构心为纷,故当解之。和其光,◎本体之明,和之而不曜。同其尘。◎民庻之杂。同之而不殊。湛兮似或存,◎湛然至清,如有所存。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◎吾不知道之所从生也,其似在帝之先乎?帝谓生物之主也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三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◎尚贤,则民耻于不若,而至于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◎贵难得之货,则民病于无有,而至于盗。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◎可欲如尚贤贵货之類,凡争盗皆起于见可欲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◎除去嗜好,其心常虚,则欲尽理还而腹实矣。弱其志,强其骨。◎和柔収敛,其志常弱,则无欲自刚而骨强矣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◎常使百姓黜聪明,絶嗜欲,纵有知识者,亦不敢有所作为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◎夫为治而至于无为,则天下无不治矣。

尊师

按:摘录自吕氏春秋·卷四·孟夏纪,测试新标签实现文本彩印。 神农师悉诸,黄帝师大挠,帝颛顼师伯夷父,帝喾师伯招,帝尧师子州支父,帝舜师许由,禹师大成贽,汤师小臣◎小臣,指伊尹。,文王、武王师吕望、周公旦,齐桓公师管夷吾,晋文公师咎犯、随会,秦穆公师百里奚、公孙枝,楚庄王师孙叔敖、沈尹巫,吴王阖闾师伍子胥、文之仪,越王勾践师范蠡、大夫种。此十圣人、六贤者,未有不尊师者也。今尊不至于帝,智不至于圣,而欲无尊师,奚由至哉?此五帝之所以绝,三代之所以灭。

夏禹纪

按:五帝本纪:尧又曰:“嗟,四岳,汤汤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,有能使治者?”皆曰鲧可。尧曰:“鲧负命毁族,不可。”岳曰:“异哉,试不可用而已。”尧于是听岳用鲧。九岁,功用不成。 四岳举鲧治鸿水,尧以为不可,岳强请试之,试之而无功,故百姓不便。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。 夏禹,名曰文命。禹之父曰鲧,鲧之父曰帝颛顼,颛顼之父曰昌意,昌意之父曰黄帝。禹者,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。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,为人臣。 当帝尧之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尧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岳皆曰鲧可。尧曰:“鲧为人负命毁族,不可。”四岳曰:“等之未有贤于鲧者,愿帝试之。”于是尧听四岳,用鲧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于是帝尧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摄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视鲧之治水无状,乃殛鲧于羽山以死。◎吕氏春秋·恃君览:尧以天下让舜,鲧为诸侯,怒于尧曰:得天之道者为帝,得地之道者为三公,今我得地之道,不以我为三公,以尧为失论。怒甚猛兽,欲以为乱,比兽之角,能以为城,举其尾,能以为旌。召之不来,仿佯於野以患帝。舜於是殛之於羽山,副之以吴刀。禹不敢怨,而反事之,官为司空,以通水潦,颜色黎黑,步不相过,窍气不通,以中帝心。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。于是舜举鲧子禹,而使续鲧之业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二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◎真美不可知也,皆知美之为美即非美矣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◎真善不可知也,皆知善之为善,即非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◎天下之物,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难易相成,◎见以为难,则易至。见以为易,则难又至。长短相形,◎有长而后见有短,有短而后见有长。髙下相倾,◎下者以髙为望,髙者又以下为归。声音相和,◎此唱而彼和之,彼唱而此又和之。前后相随,◎自以为前,而有前乎?我者则为后。自以为后,而有后乎?我者则为前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◎以常道处事,而道由于无为。行不言之教,◎以常名行教,而教出于不言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◎作犹动也,不辞谓不辞谢,禁止也。生而不有,◎不有,不自有以为徳。为而不恃,◎不恃,不自恃以有能。功成而不居。◎不居,不自居以为自。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◎不去,谓物不能去也。

御定道徳经注第一章
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道可道,非常道,◎上道字乃制行之道,可道行之也,常道乃真常不变之道也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◎上名字乃立言之名,可名言之也,常名即常道之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,◎无名者,道也,所以生天生地也。有名,万物之母。◎有名者,道所生也,所以化生万物也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,◎常无者,法道之无也。观者,察也。妙者,道之妙㣲也。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◎常有者,法道之有也。徼者,道之边际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◎两者谓有无也,同出于道,而时异其名。同谓之玄。◎凡逺而无所至极者,其色必玄,故以玄字形容道之不可名。玄之又玄,衆妙之门。◎玄已至矣,玄之又玄,则玄亦不足以名之矣,故为衆妙之所从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