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行者道:“师父,如今可走得路么?”三藏道:“我如今起坐不得,怎么上马?但只误了路阿!”行者道:“师父说那里话!常言道:‘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’我等与你做徒弟,就是儿子一般。又说道:‘养儿不用阿金溺银,只是见景生情便好。’你既身子不快,说甚么误了行程,便宁耐几日何妨?”兄弟们都伏侍着师父,不觉的早尽午来昏又至,良宵才过又侵晨。
Category: Biblioteca
强梁者不得其死
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却说八戒跳下山,寻着一条小路,依路前行,有五六里远近,忽见两个女怪,在那井上打水。他怎么认得是两个女怪?见他头上戴一顶一尺二三寸高的篾丝鬏髻 ,甚不时兴。呆子走近前叫声“妖怪”,那怪闻言大怒,两人互相说道:“这和尚惫懒!我们又不与他相识,平时又没有吊得嘴惯,他怎么叫我们做妖怪!”那怪恼了,轮起抬水的杠子,劈头就打。
御定道徳经注第五章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◎刍狗者,结草为狗,用之祭祀,祭毕则弃之,乃最无容心之物也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◎橐龠者,铸冶所用之风之器也。橐者,外之椟,所以受龠也。龠者,内之管,所以鼓橐也。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◎惟其空虚而无屈竭之时,是以动荡而有引伸之妙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◎中者,不偏不倚之谓,即道也。
御定道徳经注第四章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◎道本无名,故冲然为衆妙之门,故用之不穷,而莫能盈其量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◎渊,至深之处也,道为万物母,故曰宗。挫其鋭,◎心出而入物为鋭,故当挫之。解其纷,◎物入而构心为纷,故当解之。和其光,◎本体之明,和之而不曜。同其尘。◎民庻之杂。同之而不殊。湛兮似或存,◎湛然至清,如有所存。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◎吾不知道之所从生也,其似在帝之先乎?帝谓生物之主也。
御定道徳经注第三章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◎尚贤,则民耻于不若,而至于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◎贵难得之货,则民病于无有,而至于盗。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◎可欲如尚贤贵货之類,凡争盗皆起于见可欲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◎除去嗜好,其心常虚,则欲尽理还而腹实矣。弱其志,强其骨。◎和柔収敛,其志常弱,则无欲自刚而骨强矣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◎常使百姓黜聪明,絶嗜欲,纵有知识者,亦不敢有所作为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◎夫为治而至于无为,则天下无不治矣。
尊师
按:摘录自吕氏春秋·卷四·孟夏纪,测试新标签实现文本彩印。 神农师悉诸,黄帝师大挠,帝颛顼师伯夷父,帝喾师伯招,帝尧师子州支父,帝舜师许由,禹师大成贽,汤师小臣◎小臣,指伊尹。,文王、武王师吕望、周公旦,齐桓公师管夷吾,晋文公师咎犯、随会,秦穆公师百里奚、公孙枝,楚庄王师孙叔敖、沈尹巫,吴王阖闾师伍子胥、文之仪,越王勾践师范蠡、大夫种。此十圣人、六贤者,未有不尊师者也。今尊不至于帝,智不至于圣,而欲无尊师,奚由至哉?此五帝之所以绝,三代之所以灭。
夏禹纪
按:五帝本纪:尧又曰:“嗟,四岳,汤汤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,有能使治者?”皆曰鲧可。尧曰:“鲧负命毁族,不可。”岳曰:“异哉,试不可用而已。”尧于是听岳用鲧。九岁,功用不成。 四岳举鲧治鸿水,尧以为不可,岳强请试之,试之而无功,故百姓不便。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。 夏禹,名曰文命。禹之父曰鲧,鲧之父曰帝颛顼,颛顼之父曰昌意,昌意之父曰黄帝。禹者,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。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,为人臣。 当帝尧之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尧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岳皆曰鲧可。尧曰:“鲧为人负命毁族,不可。”四岳曰:“等之未有贤于鲧者,愿帝试之。”于是尧听四岳,用鲧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于是帝尧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摄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视鲧之治水无状,乃殛鲧于羽山以死。◎吕氏春秋·恃君览:尧以天下让舜,鲧为诸侯,怒于尧曰:得天之道者为帝,得地之道者为三公,今我得地之道,不以我为三公,以尧为失论。怒甚猛兽,欲以为乱,比兽之角,能以为城,举其尾,能以为旌。召之不来,仿佯於野以患帝。舜於是殛之於羽山,副之以吴刀。禹不敢怨,而反事之,官为司空,以通水潦,颜色黎黑,步不相过,窍气不通,以中帝心。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。于是舜举鲧子禹,而使续鲧之业。
御定道徳经注第二章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◎真美不可知也,皆知美之为美即非美矣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◎真善不可知也,皆知善之为善,即非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◎天下之物,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难易相成,◎见以为难,则易至。见以为易,则难又至。长短相形,◎有长而后见有短,有短而后见有长。髙下相倾,◎下者以髙为望,髙者又以下为归。声音相和,◎此唱而彼和之,彼唱而此又和之。前后相随,◎自以为前,而有前乎?我者则为后。自以为后,而有后乎?我者则为前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◎以常道处事,而道由于无为。行不言之教,◎以常名行教,而教出于不言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◎作犹动也,不辞谓不辞谢,禁止也。生而不有,◎不有,不自有以为徳。为而不恃,◎不恃,不自恃以有能。功成而不居。◎不居,不自居以为自。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◎不去,谓物不能去也。
御定道徳经注第一章
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 道可道,非常道,◎上道字乃制行之道,可道行之也,常道乃真常不变之道也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◎上名字乃立言之名,可名言之也,常名即常道之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,◎无名者,道也,所以生天生地也。有名,万物之母。◎有名者,道所生也,所以化生万物也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,◎常无者,法道之无也。观者,察也。妙者,道之妙㣲也。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◎常有者,法道之有也。徼者,道之边际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◎两者谓有无也,同出于道,而时异其名。同谓之𤣥。◎凡逺而无所至极者,其色必𤣥,故以𤣥字形容道之不可名。𤣥之又𤣥,衆妙之门。◎𤣥已至矣,𤣥之又𤣥,则𤣥亦不足以名之矣,故为衆妙之所从出。
御定道德经提要
子部十四 御定道徳经注 道家类 臣等谨案道徳经二卷,顺治十三年大学士成克巩恭纂仰邀 钦定 御制序文发明是书,本非虚无、寂灭、权谋、术数之学,注中亦备论日用常行之理,治心治国之道,于是犹龙之㫖,灿然明显矣。此经自河上丈人而下,注释著録者,凡八十馀家,积三百馀卷,其间或为之解,或为之疏,或为之音,或为之章句,或为之谱,或为之传。其人则名臣若羊祜、苏辙,名儒若王弼、王肃,逸士若严遵、孙登、陶弘景、戴逵、皇甫谧,道流若葛洪、杜光庭辈,多所阐述。而梁武帝、唐明皇、宋徽宗、明太祖,亦各有注解,见浅见深,随其识趣。而于老耼⊙同聃。本㫖,未免在离合显晦之间。今注参取衆说,简要明畅,真足以益心智,闳治理,非徒以究清浄无为之说而已也。乾隆四十六年八月恭校上。